建国初期,在数百万解放军中,有57人被授予上将军衔,除去3位起义将领,其余的大多数都担任过大军区级正职。
但也有一些长期屈居副职,甚至不如一些中将、少将受重用,比如说王建安。
他在战争年代是出了名的军政全才,能搞好政治思想工作,也能指挥千军万马作战,拥有很深的资历及威望。
然而,建国后他却很不顺利,先是授衔比别人晚了一年,后又担任过几个大军区的副职,始终没有转正。
1975年,没有怎么受运动冲击的他,跟罗瑞卿、谭政、陈再道等曾被“打倒”的人一样,被任命为军委顾问。
而罗瑞卿他们只是过渡,没过几年就调到其他实权部门,王建安却往后一直都是退居二线的顾问。这一系列事件看起来很不寻常,为何他会有这样的遭遇呢?
说起来,这跟他一次举报、一次顶撞和一次不肯批人有关。
王建安出自红四方面军,但跟相当一部分红四方面军将领关系不融洽,这主要在于抗战前夕的“拖枪逃跑未遂”事件。
当年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后,原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某就因曾经做出的错事遭到批判。
一开始只是他一个人被批,但群情激奋之下,事情愈演愈烈,后来发展到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都会遭人另眼相看。
在抗大学习时,一些思想政治课经常会把红四方面军作为批评的对象,使该部的将领内心很不是滋味。许世友曾被气得吐血、刘世模用枪自杀未遂等等,不满的情绪日益增长。
许世友性子比较冲动,他不知道这种日子还会持续多久,便生出逃离延安的念头。当然,他并非要投敌,只是想跑到巴山找老部下刘子才一起打游击。
当他把这个计划说出后,原红四方面军的人迅速响应,短短几天就有5个军级干部、6个师级干部、20多个团级干部、2个营级干部共30多人参与。
他们几个牵头的人负责制定方案,最终决定在1937年4月4日晚10点,各自携带好武器,去抗大第五队的茅房侧面集合,人齐之后由许世友带头,一同从北城门出逃。
如果有人来追或者阻拦,马上用手里的武器反击,只要离开延安,就用红军的名义找饭吃。
这时国共正在为统一战线谈判,即便到了白区也可以用抗日的名义,向地方派粮捐款来支撑。
这个法子很冒险,不过也有一定的可行性,只是王建安作为政工干部,想得比其他人要远一点。
向自己人开枪,那不成武装叛变了吗?没有命令私自行动,那不成实质性脱党了吗?
如果在路上中央发表严厉声明,国民党肯定会趁机调兵来进攻,那不是两面都讨不到好、影响了一生的名誉吗?
他越想越担心,就在行动的前一晚找到许世友要退出。许听后大怒,斥道现在退出会有泄密的风险,再说这样的话别怪自己不客气。
王建安无奈,暂时答应下来,不过他回到住处就上报给抗大党总支委员谢富治。很快,中央知道了消息,当晚抗大校长林总就带队入校,按照王建安给出的名单一个一个抓人。
这件事影响很大,当时有人建议将参与者处决,毛主席却明白不能这样做,如果简单一杀了之,红四方面军以后会跟中央离心离德,对革命是不利的。
后来主席亲自去监狱里耐心说服了许世友,其他人也一个不杀,很好地化解了这次矛盾。
最终这30多名参与的干部都被安排去“学习”一段时间,他们对中央算是有了归属感,但或多或少对举报者王建安产生了意见。
与老战友不睦,在山东王建安也跟上级吵过架。他1939年去往山东工作,抗战结束后没有随主力去往东北,而是留在山东,上级由罗荣桓换成了陈毅。
解放战争爆发初期,陈老总在山东战场六战五败,使下面的一些将领产生意见,王建安就是非常激进的一个。
王建安在山东任职时间比陈老总长,对当地更为熟悉。他曾提出过几条应对敌军的建议,都没被采纳。
如果能够打赢,一切都不是问题,但接连吃败仗,王建安的情绪就上来了,甚至跟陈老总拍过桌子。
虽然说他发脾气情有可原,但毕竟是犯上之举,传到中央后,领导人对他的印象都不怎么好。
前面两件事对王建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但不是决定性的,毕竟拖欠逃跑未遂后他仍担任了八路军鲁中军区司令员;跟陈老总吵过后仍担任了解放军第七兵团司令员。
要说王建安后来不被重用的关键原因,主要是1954年的不肯附和批人。这年原华东一把手饶出了事,许多人遭到波及,王建安算是比较严重的一个。
他长期在饶麾下任职,当年也是经饶推荐出任华野东线兵团副司令员,两人有不错的私交,且王建安很认可饶的为人及工作能力。
所以在1954年,王建安不管整体环境如何,他就是没有随主流批饶。上级跟他交流过多次,未取得效果,最终在公开报告中下了结论:
军区会议上并批判了王建安同志骄傲自满、功臣自居、拒绝自我批评与对抗军区党委领导的严重错误。
有这么个定性在,授衔前部分人就建议将王建安的军衔降为中将,以此压压他的气势,中央首长也认可该想法。
好在评衔小组负责人罗荣桓厚道、公道,明白按照王建安红军军级干部、解放军正兵团级干部这么高的资历,如果就因为一些认识上的问题降成中将,很不公平。
所以罗帅在1955年划掉了王建安的名字,既是让他本人反省,又避免引起争论。
王建安在大授衔时看到别人都佩戴将星,自己却什么都没有,内心深受触动,主动做了检讨。
这个态度,罗帅也好帮他去说情,再加上一些老战友联名写信反映王建安的军衔问题,最终上级才同意在1956年为王建安补授上将。
虽然军衔有了,但此后王建安的职务一直都不高。其他上将不是在总部承担重要岗位,就是到大军区担任正职,王建安却始终是副职。
在六七十年代,像曾思玉、梁兴初、郑维山、秦基伟、丁盛、李德生、龙书金等中将、少将都成了大军区正职,王建安依然是军区副司令员,即便换过沈阳、济南、福州三大军区都没转正。
1975年,王建安转任中央军委顾问,级别上去了,实际却退居二线。不过这么多年过去,他始终没有半句怨言。
叶剑英元帅后来就感叹过:建国以来,王建安不计较职务高低,任劳任怨,很不容易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