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员马伊琍(左)和张瑞涵在剧中分别饰演凌汶和陈千里。 (图为人物海报,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供图)
“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,表达起来却不动声色。我用诗化意象的方式,去展现普通共产党人内心生命与情怀的光彩。”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表示。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,王晓鹰执导的话剧《千里江山图》进入首演倒计时,将于3月23日露出真容。“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。革命者以信仰、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。”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这样形容作家孙甘露笔下的长篇小说《千里江山图》。原著和舞台呈现有哪些相通和不同的艺术特色?昨天,在演出前一周,王晓鹰率先“剧透”这段隐秘而伟大的传奇。
演员交替“入戏”,书写一本立体小说
“一部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话剧,要能够保持文学本身的特点,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。”为了这个目标,王晓鹰和编剧赵潋商定剧本的改编方向,不用封闭式的戏剧体“包裹”故事,而是反其道而行之,采用叙事体形式,演绎和叙述相结合,在舞台上呈现一部“立体的小说”。孙甘露的小说整体上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,层层伏笔、抽丝剥茧、细腻缜密。多条线索引出多个谜团:秘密会议中的中央特派员是谁?会议被破坏,内奸是谁?“千里江山图”计划的内容是什么?凌汶的丈夫龙冬到底是生是死?随着情节发展,多条叙事线索交会在一起,真相也将浮出水面。
据王晓鹰介绍,话剧开场,即是一群年轻人共同朗读《千里江山图》,在读的过程中,演员们交替着“入戏”,轮流成为剧中人,共同完成前期设定的形式感,人物的背景将在开头被依次交代。因此,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可以快速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。话剧《千里江山图》由小说的开篇拉开大幕,结尾的台词则落在小说的最终段,清晰的文本结构贯穿在演出之中,在王晓鹰看来,这样一种开放性的方式丰富了舞台内容,“朗读和戏剧性的表演有机结合,能够传递出人物表演之外更广阔的内涵。”
故事与城市呼应,勾勒时代特写
四马路菜场楼上的会议室,中共上海地下党行动小组的秘密会议正要开始,特务包围了会场,在场的人全部被捕。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?党中央紧急派遣陈千里同志抵达上海,调查内奸,完成“千里江山图”计划。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,《千里江山图》截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切面。故事发生在1933年的上海,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十八,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记录了一群生活在当时的平凡人物,为了同样的理想和信仰,共同完成一个名为“千里江山图”的秘密计划。作者用这个秘密计划将人物紧紧联系起来,勾勒出英勇的时代特写。
战斗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,是《千里江山图》当之无愧的主角。话剧中张瑞涵、马伊琍、韩秀一等15位演员全部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。为了适应作品的结构,演员们需要放下线性的沉浸式表演习惯,在短时间内酝酿情绪,尝试跳进跳出,灵活地切换身份。“这出戏,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比较复杂,挑战很大,但演员们完成得很好,准确、快节奏地将叙述和表演衔接起来。”王晓鹰表示,“他们用丰富的情感和感染力,将革命先辈的义无反顾浓烈地表达了出来。”
华懋饭店、北四川路桥、邮政大楼、顾家宅公园……在小说中,孙甘露用真实的地标还原出丰满细致的上海风貌。在话剧中,观众也将看到具有城市特色的布景和建筑细节。透过舞美,王晓鹰更期待展示一卷“思想流动志”,“在特定的时间和外部环境里,故事情节中那些人们的思维活动、思想升华,将跟舞台上用各种手段呈现的上海风情,形成呼应关系。”
作者:王筱丽
文:王筱丽 编辑:范菁
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。
千里江山图张瑞涵孙甘露王晓鹰陈千里发布于:上海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